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完善机制为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中国教育报   2023-07-12 11:51:06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包括育人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及队伍建设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和上海市劳动教育特色校,笔者所在的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秉承“劳动立校”的光荣传统,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强化机制建设,实现了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有特色。


(资料图片)

建立贯通迭代的课程开发机制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生活,热爱劳动,具备社会适应能力”,明确了“劳动”为国家课程,是“双新”实施的重点领域。但这之前高中并无专门的劳动课程,因此,如何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成为推进劳动教育首要关注的问题。

学校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研,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在把握时代对劳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把握学校育人目标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把握学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基础条件、把握高中学生特点及其对劳动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通用技术类、志愿服务类、校本实践类等三大类别五大课程群,涵盖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方案,明确了课程总体架构、学分设定、教学内容、修习要求与评价方式等,既面向全体,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劳动需求。

课程实施中,还注重标准设计,对照劳动素养目标,形成了各类劳动教育操作标准和评价标准,以终为始,促进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学校强化了课程审议制度,对劳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容及实施情况,通过听课、学生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课程。

构建统筹融合的学习创新机制

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学校通过专门课程、学科渗透、主题教育、课外校外活动、课题研究、研学旅行、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落实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形成了集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实验操作等于一体的“创造+”学习方式,包括“工匠创造+”互动式实践学习、“发明创造+”翻转式实验学习、“体验创造+”志愿服务学习。强化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促进了“五育融合”及学习方式、育人方式的转变。此外,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尤其强化与高校合作联动机制,构建了汽车特色的劳动课程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群。

例如学校将服务学习、社会创新理论引入医院导医志愿服务中,针对自助挂号机器升级、预约困难、停车难、高峰时段排队拥堵等问题,开展调研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供给医院参考,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与高校和当地企业的深化融合与合作,大大拓展了学校劳动育人的思路、方式和资源,创设了多样态的劳动学习空间,构建了朋辈导师制,推动了学涯和生涯发展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成效和协同育人成效。

实施数字赋能的评价展示机制

学校作为首批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校在育人过程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依托数字化平台和自主开发的APP,为学生提供各类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便于学生泛在、自主、可选择地学习,互动讨论,还支持学生劳动学习轨迹记录和劳动积分动态管理,形成个性化的数字化成长档案和劳动学习画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学生、导师和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兼顾“全员普及+优秀引领”,发展性、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评选和表彰“劳动标兵”。学生的创新劳动,如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科创大赛课题研究所获奖项及校外公益劳动“优秀志愿者”等,通过平台进行增值性记录,最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学校借助平台、电子班牌等对学生每周劳动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宣传和激励;结合社团节、科创节,展示学生手工、电脑制作等作品,体验分享与展示的成就感;弘扬志愿者和劳模工匠精神;组织师生、家长等推优评优,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创美的浓厚氛围。

构建高效有力的运维保障机制

注重组织保障,在学校党总支和校长室的领导与指导下,课程教学与信息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团委联合牵头,组织各学科组和跨学科组等共同实施;确保课时保障,开齐开足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与家庭、社区、高校联合实施志愿服务等活动;提供空间保障,构建了开放的、多场域,涵盖操作训练、项目实践、志愿服务、科研探索、职业体验的劳动实践场所图谱,为学生的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提供体验与孵化平台;打造队伍保障,成立了项目攻关团队与课程研发实施团队,配备由教师、职工、家长、外聘导师等组成的兼职导师团,并作为区域劳动教育六大体系之一的牵头校,定期开展校内和跨校联合教研,邀请专家指导,提供专业、稳定、持续的支持;充足经费保障,合理使用学生活动经费、教师培训经费,积极申报项目经费,争取高校支持,确保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通过健全和创新劳动教育机制,学校实现了劳动课程品质的全面提升和育人方式的初步转变,学生的劳动体验和劳动素养得到极大丰富与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意识和能力持续增强,多篇论文发表。学校劳动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在上海市第三轮课程领导力项目结项中被评为优秀并入选成果集,劳动教育成果也在多个线上平台进行展示。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劳动教育机制,真正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手里有活的阳光青少年,培养有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潜质的高中生。

(作者:刘育蓓系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副校长)

最新供应

更多